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举办 发布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排行榜
第四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京举办
第九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在京召开
全国首个近“零碳”新能源车充电站启用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圆满落幕
中国煤炭学会关于开展2021年度煤炭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中国煤炭学会关于举办第七届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的预通知
新闻联播 | 中国科协发布《关于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的倡议》
关于延期召开“煤矿智能化采掘工程技术装备与标准研制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转发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关于召开煤矿智能化采掘工程技术装备与标准研制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第七届中国煤炭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研讨会暨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年会的通知
中国煤炭学会荣获开放合作品牌创建学会
12位院士齐聚西安 探讨“黄河流域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
中国科协与黑龙江省科协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工作交流
科创中国@黑龙江煤炭资源型城市(七台河) 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在黑龙江七台河举办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在黑龙江七台河举办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期刊故事”第七届中国煤炭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研讨会暨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1)》正式发布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首个F5G矿山项目正式商用部署
疫情当前使命在肩――记山东中煤工矿物资集团党委书记冯振营
淮北矿业集团地面管道井干孔透巷新技术试验成功
国能宁夏煤业激光标记级聚甲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煤矿智能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原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与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国务院常务会议: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学术会议
2021年全国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与支护技术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2021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
第二届煤炭行业科普大会
中国煤炭学会2021年工作会暨常务理事会
2017年《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交流会在宜昌召开。在全煤炭行业各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通过煤炭科技工作者与参编专家的共同努力,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取得较快的进展。
《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办公室召开《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志》编写大纲评审会
《当代矿工》杂志襄阳会议简报
中国煤炭学会关于表彰《煤炭学报》2015年度影响力优秀学术论文的决定
关于征集《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志》露天开采学科资料的通知
2017年《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交流会在宜昌召开
《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志》凡例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志》编写大纲
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实训班(第二期)在黄陵矿业公司举办
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实训班(第二期)首场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举办
中国煤炭学会云讲座——碳中和目标下的煤炭转型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实训班(第二期)在华晋焦煤举办
第二届煤炭行业科普大会在青岛召开
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实训班(第二期)第2场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举办
第九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煤炭科技创新礼赞
第九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
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院士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专家——宋振骐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展望——朱永法
煤基炭材料产品研发与技术展望——邱介山
合成气与CO2的高效利用——马新宾
基于“无废城市”创建的固体废料绿色低碳循环创新路径探索——崔龙鹏
碳中和背景下宝泰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布局与契机——冯帆
科创中国@碳中和前沿技术及商业化简介-等离激元人工光合——王琮
中国煤炭学会党委参加“百年党史 百家学会”北斗自然乐跑党史知识竞赛活动
中国煤炭学会党委领导分支机构开展学习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中国煤炭学会党委开展“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主题教育活动
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原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煤炭人的红色基因“与生俱来”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国际交流
12月7日,我校舜耕会堂高朋满座,气氛热烈。由安徽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波兰AGH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单位协办的“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国际学术会议暨“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两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近300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领导共聚一堂,总结国内外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领域的新技术,分享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展望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美好未来。会场 中国工程院顾金才、彭苏萍、袁亮、段宁、蔡美峰、赵文智、顾大钊、王国法、李宁、林君、罗琦、王运敏、彭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王德学,淮南市市长张孝成,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Peter Knights教授、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煤炭开采研究院院长郭华,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永存、蚌埠学院党委书记刘泽功、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吴爱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王家臣、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湖南科技大学督导冯涛、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副总经理王虹、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任辉、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尚建选、郑煤机集团副总经理高有进、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工程师王德璋、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范京道、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唐永志、淮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葛春贵、皖北煤电总工程师吴玉华、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志根等政校企领导,以及我校师生代表近500人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峰主持。少先队员向参会的两院院士和老领导敬献鲜花 开幕式上,附小少先队员向参加会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老领导敬献了鲜花,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敬意。郭永存致欢迎词王德学致辞张孝成致辞彭苏萍院士致辞袁亮院士作“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进展报告郭华致辞王虹致辞 郭永存致欢迎词。他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给予会议召开鼎力支持的各合作单位致以诚挚谢意!他指出,两年多来,“协同创新组织”聚焦“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靶向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先后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疏通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了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精准对接,逐渐成为煤炭科技创新、经验交流和深化合作的高端平台。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推动煤炭科技进步和创新,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王德学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协同创新组织”成立的重大意义和成立两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究平台的成功获批,是国家对于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理论和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认可,并为进一步推动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保障。他表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将一如继往地对“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支持与帮助。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合作,携手并进、共谋发展,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孝成代表淮南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院士和海内外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对安徽理工大学近年来的办学成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淮南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已成为院士和专家学者观点碰撞、智慧交锋的盛会和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的舞台,为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发展,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希望各位院士和专家学者为淮南煤炭安全智能开采乃至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推动更多资源在淮南研发、孵化、产业化,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彭苏萍院士代表与会嘉宾对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安徽理工大学表示诚挚谢意。他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对母校取得的办学成就感到由衷自豪。他指出,“煤炭精准开采”是由袁亮院士首次提出的未来采矿科学构想,“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两年来,“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逐步走向现实,采矿、地质、环境、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政强强联合,在机理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示范与应用等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煤炭行业注入新活力。“协同创新组织”已成为推动中国煤炭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大家在新的目标、新的机遇面前,携起手来,继承传统,加快创新,为煤炭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郭华教授代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对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强调了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的重大意义。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在此次会议中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把握科技形势,聚焦前沿热点,为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虹代表“协同创新组织”组成单位致辞。他表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与安徽理工大学及其他国内外知名煤炭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共同提高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与办学质量,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持续贡献力量。希望与会代表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开展多方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领域的重要学术问题,为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袁亮院士从研究背景、最新进展、工作计划等三个方面,作了“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进展报告。报告重点从服务国家战略领域和国家重点项目、服务企业、国家级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协同创新组织”最新进展情况,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并就如何加大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工作推进力度进行了展望。合影(摄影:王航 董韦良)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院士及专家特邀报告会。4位院士以及与会专家作了32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围绕煤矿智能高效精准开采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煤基能源科技创新、煤矿智能化研究和实践等会议主题或专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盛宴。
“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国际学术会议暨“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两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理工大学举行
“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简•迪安•米勒获聘山西大学特聘教授
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举办煤矿井下智能化透明生产中的矿山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煤炭转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煤炭地质与勘探》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煤炭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当代矿工》
《煤炭学报》